联系我们
客堂电话
13887288461
地址: 云南大理宾川县鸡足山
自心本佛,当念佛以求开悟
浏览:2125 发布日期:2023-09-18 10:09:47

微信图片_20230912080610.jpg

彻悟大师曾在文集写过如下文字:

现前一念心性,本与佛同体。佛已久悟,而我犹迷。佛虽已悟,亦无所增。我虽犹迷,亦无所减。佛虽无增,以顺性故,受大法乐。我虽无减,以背性故,遭极重苦。佛于同体心性之中,虽受法乐,以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,念念忆念于我,念念摄化于我。我于同体心性之中,虽遭众苦,不知仰求于佛,不知忆念于佛。但唯逐境生心,循情造业。旷大劫来,五逆十恶,种种重业,何所不造?三途八难,种种大苦,何所不受?言之可惭,思之可怖。设今更不念佛,依旧埋头造种种业,依旧从头受种种苦,可不愧乎,可不惧乎?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,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,则我今者深感佛恩,故应念佛。一向长劫枉受众苦,欲求脱苦,故应念佛。已造之业,无可如何,未来之业,可更造乎,生惭愧心,故应念佛。 同体心性,既曰本有,即今岂无,只欠悟证耳,求悟心性,故应念佛。以求悟心念佛,念佛必切。以惭愧心念佛,念佛必切。以畏苦心念佛,念佛必切。以感恩心念佛,念佛必切。我不念佛,佛尚念我。我今恳切念佛,佛必转更念我矣。大势至菩萨云:“十方诸佛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。子若逃逝,虽忆何为?若子忆母,如母忆时。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。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”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,吐心吐胆相告语也。我今念佛,必得见佛。一得见佛,便脱众苦,即开悟有期。果得开悟,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。佛尚可不念乎?


       这段话主要强调了念佛的重要性以及众生与佛的同体性。

       那么普罗大众该如何去参悟呢?

       那么我们从以下4点来拆解下:

  1. 念佛的价值:佛之所以受大法乐,是因为他能够顺应自己的本性而生活。相反,众生因为背离了自己的本性,所以经常会遭受到各种痛苦和磨难。念佛可以帮助我们寻求开悟,寻求解脱,并洗刷过去的惭愧。这段文字反复强调了念佛的重要性。无论是从佛的大慈大悲,还是从众生与佛的同体性来看,念佛都是必要的。念佛不仅能够让人们深感佛恩,同时也是求解脱、脱苦的重要方法。念佛的人会产生惭愧心,从而更加珍视与佛的关系。此外,念佛也是对佛的感恩之情的体现。

  2. 众生与佛的同体性:每个人的心性都与佛相同,都是具有佛性的。虽然佛已经开悟,但对于众生来说,仍然有很多迷惑和不理解的地方。然而,即使众生尚未开悟,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佛性或智慧,只是尚未意识到或领悟到。这段文字强调了众生与佛的同体性。这种同体性说明了佛并不远离众生,而是在众生的心中。同时,佛也是与众生同等,不会因为已经开悟就变得高不可攀。反而,因为佛的大悲大愿,他会一直在每一念中忆念和摄化众生。

  3. 念佛的方法:这段文字也教给人们如何去念佛。念佛应该是真诚、恳切的,并且应该以惭愧心、畏苦心、感恩心来念。当人们以这样的心态去念佛时,会更加有动力和决心去摆脱苦难,从而更加接近佛的境界。

  4. 寻求开悟:这段文字还提到了开悟的问题。开悟是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理解,是修行的重要目标。作者认为,如果能够坚持念佛,那么就一定能够见到佛,从而开悟。而一旦开悟,就能够洗刷过去的惭愧,得到真正的解脱。

总的来说,彻悟大师不仅在这段文字中为大家提供了修行的方法和动力,同时也为人们展示了修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。

微信图片_20230912080641.jpg